李开复:数据在云不在端

间隙填充
正睿科技  发布时间:2010-05-27 10:10:14  浏览数:1021
    在2008年10月31日举行的云计算论坛中,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做了相关报告。

  李开复表示,现在全世界有6亿多网民,1/3来自中国。网络带给用户的许多美好体验无需多言。但是今天用户碰到的困扰存在于几个方面。第一,上网不方便,不能做到如未来计算中所设想的anywhere,anytime都可以接入网络的美好前景。这有待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其中手机很重要,需要具有两个功能:一是具有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处理能力;另一个是与高速无线移动宽带网络实现无缝联接。第二,共享不易。缺乏良好、自由的与他人进行共享的方式。第三,不够自由。用户的数据与其PC机仅仅捆绑,失去PC机,用户就失去了数据。第四,安全性的保证。

  正是因为有需求的存在,云计算才产生。李表示,在云计算的模式中,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上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上的数据中心里。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可供用户使用。

  李开复认为,云计算要想发展,很重要的一步是浏览器。在此基础上,用户只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访问这些服务即可。

  他表示,云计算的理念并不新鲜,是10多年前NC(网络计算机)概念的延续。NC的远见完全正确,但是这个理念当时没有成功,但是这并非失败,而是因为时机还未到。

  他表示,有三项技术与物质基础当时还未产生,今天出现了。首先,存储成本迅速下降。其次,宽带相当普及,宽带普及了,云计算才可能发生。另外,就是编辑工具大众化,这样更多的人都能够创造更多的内容,甚至写更多的程序放到网上。

  李开复表示,个人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不可能提供无限量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但在“云”的另一端,由数千台、数万台甚至更多服务器组成的庞大的集群却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一点。个人和单个设备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云计算的潜力却几乎是无限的。

  进而,李开复博士认为随着云计算时代的来临,将会产生几个大的突破。

  首先,云计算可以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他认为,强迫用户进行记忆是不对的,未来服务应当以用户为中心。一方面是将所有数据放之云上,用户不需要考虑将数据存储到了哪个硬盘上,只需登录到某一个云计算运营商所提供的服务上,就能找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而且,便于分享。李开复表示,由于云能提供极大空间的存储与服务,云计算使得一个人可以永远不删除邮件。

  李开复认为,应用软件羁绊了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而云时代将会“以任务为中心”。过去人们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总是得先找到相应的应用软件才能进行。他认为,未来的用户界面应该是围绕着人们想要做的任务,而不是像今天这样通过寻找相应软件来享受服务。以任务为中心会使一些新用户更加乐意接受互联网。

  其次,云计算促进了整合搜索。整合搜索打破了传统的搜索引擎模式的概念,它通过智能分析和导航系统,把不同的搜索领域的结果有机整合在一个网页内。将最有用的信息呈现给用户。用一个搜索框解决所有垂直搜索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把链接罗列在一起。目前Google整合了网页之外多种不同信息,包括新闻、图片、地图、视频等,并精确排序,实现搜索一次到位。

  从常理上说,整合搜索需要用到非常多的分布在全球的服务器帮助搜索,要做到此背后需要有很强大的技术,而云计算就是这样的技术。

  再次,云计算将带来智能化。他表示,Google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再聪明的计算机科学家也抵不过庞大的数据。少数的优秀科学家掌握着巨大的数据,往往达到的计算机智能的效果要超过大量的科学家和少量的数据。这也是今天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或者人工智能等领域科学家得出的共同结论。所以说“一斤数据优于一两算法。”要让数据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要靠云计算,因为一台机器已经不可能驾驭这样大的数据量。李开复表示,之所以Google的机器翻译目前在业界领先,最重要的原因在于Google有更庞大的数据。

  李开复同时表示,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或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云计算的影响力可能更为深远。此前,一个学生要成为合格的工程师,需要学习如何编写程序,使其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以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现在,为了更充分地发挥云计算的特长,大多数工程师都应该掌握分布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开发方法,有能力掌握用于分布式计算的协议或语言,开发出可以运行在几百台、几千台甚至几万台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并用该程序管理分布在不同数据中心的海量存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