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IT工业革命!存储界的春天即将到来

间隙填充
正睿科技  发布时间:2010-11-16 09:50:56  浏览数:862

  随着固态硬盘性能不断的发展,主流的SATA 3Gbps接口已经难以持续发挥固态硬盘在传输速度上的性能优势,而拥有更高带宽的PCI-E接口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10月28号日,英特尔、IBM、富士通等产业巨头宣布成立“SSD规格工作组”,加快了PCI-E接口固态硬盘的标准化步伐……

  接口优势,PCI-E产品异军突起

  硬盘的接口就应该是IDE或SATA,这已经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共识了,不过固态硬盘不一定走这条路。今天市场中多数固态硬盘采用的是SATA接口,这是为了和现有的PC架构兼容。事实上,SATA、USB等接口都是建立在PCI-E总线基础之上的,如果能绕开SATA这样的“存储专用接口”,让固态硬盘像板卡一样插在主板提供的PCI-E接口上,这样产品形态其实更适合固态硬盘,不仅读写速度可以更快,而且采用直插的方式也可以减少外围组件的成本。

  进入2010年后,以Fusion-IO、OCZ、Micon为代表的存储厂商,在PCI-E接口固态硬盘的推广上非常卖力,陆续推出了不少新产品。比如10月29日OCZ就推出了第二代产品??RevoDrive X2,它配备了多达四颗的SForce SF-1222并组建内部Raid 0,因此性能再次突升,几乎达到了SATA接口固态硬盘的三倍,最快读写速度能达到740MB/S和720MB/S。PCI-E接口固态硬盘势头比较猛,就连半导体产业巨头英特尔也心动了,在今年春节和秋季的IDF峰会上举办了多场相关技术讲座。

  根据知名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的数据报告,未来几年中,固态硬盘将存在SAS、SATA和PCI-E接口,而后者会在今后的市场占据最大份额。和传统机械硬盘相比,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超过1GB/S并非难事。对注重性能的企业级用户来说,SATA 6Gbps接口依旧是性能瓶颈,而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PCI-E要吃香,还需戴上“紧箍”

  尽管目前市场已经有多种PCI-E接口固态硬盘产品可供选择,性能表现也相当出色,不过现有的PCI-E固态硬盘在通用性、兼容性等方面还是有不少的欠缺,缺乏行业标准是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英特尔、IBM、戴尔、富士通等业界巨头在10月底组建“SSD规格工作组”,目的就是推动PCI-E接口固态硬盘的使用便利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同时减低使用成本。

  据悉,未来PCI-E接口固态硬盘有望在互操作性(即与SATA 6Gbps、SAS硬盘共同工作、共享信息的兼容能力)、外形设计和支持热插拔三个方面实现标准化,这将大幅降低用户的选购难度,紧随而来的则是产销量的大幅攀升与成本的大幅降低。

  除此之外,基于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目前在主机控制器接口(HCI)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导致每一个固态硬盘厂商都需要为其固态硬盘提供专门的驱动程序,标准的缺乏使得PCI-E固态硬盘发展存在很大的“隐患”??固态硬盘厂商需要为每个操作系统配备一个驱动程序,这让PCI-E固态硬盘的验证周期和相应的成本大大上升。英特尔目前正在积极联合其他厂商,共同制定一个叫NVMHCI(非易失性存储主机控制器接口)的标准。这有点像2000年闪存的标准制定,当时操作系统使用不同的闪存时,需要安装不同的驱动程序,非常麻烦,后来在操作系统中“统一”驱动程序之后,实现了即插即用,闪存才得以迅速普及。

  固态硬盘一直以其超高的性能,很小的体积以及超低的功耗收到人们的青睐,但它的价格和耐用性一直是用户所重点关注的因素,其中耐用性决定了固态硬盘的使用寿命,这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效果和成本。在内存领域有受绝对话语权的JEDEC(美国电子器件工程联合委员会)前不久公布了备受期待的固态硬盘标准规范,新规范明确定义了固态硬盘的使用情况、耐用性需求,同时还制定了固态硬盘的耐用性分级标准,从而提供了一种基于应用层面的固态硬盘比较方法,可以让用户方面地对比不同产品,更容易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型号。

  2011,USB 3.0普及元年

  说起USB 3.0的成长历程,可谓“痛并快乐着”。早在2007年秋季IDF大会上,有关USB3.0的消息就被披露出来。然后USB3.0在2008年11被正式确立下一代数据传输接口标准。那时,我们也看到了最新的USB 3.0线缆和接口实物。

  两年时间过去了,USB 3.0并没有按照人们预期的那样,很快取代USB 2.0并成为新一代I/O接口霸主。这固然和“USB 3.0教父”英特尔的暧昧态度有关(英特尔打算推广另一个叫Light Peak的光纤接口技术),但第三方USB 3.0控制芯片短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目前真正能开发USB 3.0控制芯片的厂商只有NEC、威盛、ASMedia祥硕等少数技嘉,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巨大的主板和外设产品的“胃口”。根据调研机构数据统计,今年USB 3.0芯片的出货量有望达到2000万颗,2011年则翻一番达到4000万颗。

  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第三方USB 3.0控制芯片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占据近90%市场份额的NEC芯片价格接近6美元/颗,这直接导致目前USB 3.0外设产品仅限于少数移动硬盘、硬盘盒或闪存,而且价格往往都非常贵,通常用于高端展示或者发烧友尝鲜,普通用户只能望之兴叹。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USB 3.0标准要快速普及开来,上有芯片组厂商支持是“必须的”,毕竟通过第三方控制芯片来实现USB 3.0只是权宜之计,当初USB 2.0的普及就是有力的证明。所幸的是,最近英特尔和AMD两大半导体巨头均表示,将在下一代的平台产品中提供对USB 3.0的原生支持,其中AMD打算在明年发布代号为Llano的Fusion APU融合处理器,以及搭载Hudson-D3/M芯片组的Lynx和Sabine平台(分别针对笔记本和桌面电脑),这两个平台都原生支持4个USB 3.0接口。而英特尔近日向合作伙伴通报明年规划时表示,新移动平台“Chief River”将采用22nm工艺的Ivy Bridge处理器,并原生支持USB 3.0。

  当然,主流PC平台提供对USB 3.0的支持只是“基础设施”,我们何时能够看到种类更丰富,价格更便宜的USB 3.0的外设产品,才意味着USB 3.0时代真正到来。而在USB 3.0外设中,闪存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产品。现在已经有厂商“出手”了,美国老牌存储厂商Super Talent(治刚)日前推出了一款型号为USB 3.0 Express Duo的USB 3.0闪存,这款产品的外观和性能算不上突出,不过它的杀手锏是价格??8GB,16GB分别只卖95元和195元(RMB)几乎和目前市场上的USB 2.0产品没有差别,很有竞争力。

  有了上游厂商的大力推动,加上中端设备厂商的积极配合,USB 3.0的普及,也许就在2011年。

  写在最后

  固态硬盘正在进入越来越多高端用户的系统,不过真正能够发挥固态存储威力的领域还是在企业级,确切地说是繁重的多线程任务和短时间需要输入输出大量的数据。虽然很多系统都在升级SAS或SATA 6Gbps新街口,但这点带宽依然无法满足很多企业级负载的需要,PCI-E总线就成了新的宠儿,USB 3.0也是如此。

  当然,SATA接口也好,PCI-E接口也罢,都是产品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不管厂商力推哪一方,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大家更关心固态硬盘的价格。过去的一两年,除了高端的服务器市场、工业/军用市场与高端商用笔记本市场外,消费类固态硬盘仍然是曲高和寡,今年虽然出现了一些千元以下的所谓低价产品,但容量多是32GB/40GB,厂商的宣传重点还是“用低容量的固态硬盘当系统盘,大容量机械硬盘存储数据。”

  希望今年第四季NAND芯片厂商陆续转进20nm级别制造工艺之后,相关产品的良率和比重能够得到大大的提升,并最终反映在固态硬盘产品的售价上,因为与其单纯的依靠产品性能表现去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还不如实实在在的降低销售价格更容易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