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今天下午的活动现在正式开始。因为今天来了很多媒体圈里的新朋友。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数据中心业务的公关经理,我叫杨光,也希望在未来跟大家能有更多的交流。
今天的活动主题已经非常清楚了,叫“云中漫步,开放为助”,英特尔架构开放数据中心媒体训练营。说到训练营,其实没有那么正式,只是给大家一个名字而已。其实我们更希望利用在今年12月份的时间跟大家有一个交流。在今年其实有很多英特尔相关非常重要的事情,包括至强5600、7500的发布。在去年数据中心事业部成立之后,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开始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媒体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下面我来介绍今天到场英特尔这边的嘉宾,作为主要的发言人,他们有: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服务器平台产品经理张振宇先生,下面两位是从上海远道而来的,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经理齐炜先生,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存储系统产品经理周海明先生,齐炜会专门负责我们的网络和SSD产品。到场的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我们品牌经理顾凡先生,还有在我们很多大型活动中大家可以看到后面默默无闻支持我们的活动经理Grace,下面把时间交给张振宇先生。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服务器平台产品经理张振宇先生
张振宇:各位新朋友、老朋友,马上要过年了,圣诞节也临近了,在这儿首先给大家拜个年。今天我先抛砖引玉,因为我们三个月前做过一次媒体培训,关于虚拟化。我今天的题目叫做“从虚拟化到云计算”,给大家简单地描述从虚拟化到云计算发展步骤,以及英特尔在这方面有哪些技术,还有接下来我们的嘉宾在存储和网络方面英特尔在这方面有什么研究成果。
什么是虚拟化?在上次我们已经谈过了,虚拟化就是利用一些中间的技术,使得物理的硬件和上游的应用之间起到一种隔离的作用,它带来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服务器资源的整合,从而提高利用率。另外,起到软件和硬件隔离的关系,可以对我们有一些应用方面,达到一种灵活的效果。讲到虚拟化,最重要的不光是我们拿一台物理的机器上面装一个Westmere,最重要的是,怎么去管理这些虚拟资源,以及怎么样在整个基础架构上动态调整这些资源。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感觉到一些云计算的话题。虚拟化不是一个非常崭新的概念,60年代我们就有虚拟化的概念,在过去20多年我们在分布式计算发展的前提下,到20年之后,很多业务是一种虚拟部署模式,每一套系统都有自己的网络,当它的业务峰值到来的时候,你的规划,比如8个CPU就必须买8个CPU,如果业务下来的时候,它的资源并不能为其它的应用所应用到,这样就带来很大的浪费。我们提供虚拟化的环境计算这些资源,包括虚拟存储、虚拟计算、虚拟网络,使得整个基础架构达到共享的程度,这是虚拟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虚拟化有若干典型的实现方式,第一种是共享(Sharing),一个大的资源,把它分成若干份,比如物理机上面切一些虚拟分区,这种方式叫分享。第二,聚合。比如做磁盘阵列,把若干个硬盘做成一个RAID,我们把若干个网线IP绑定。第三,模拟,把一种资源通过摹拟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连接存储,对于用户来讲,就像挂在自己机器上的硬盘一样,实际上通过网络访问的。第四,隔离。有四个CPU,可以激活,这个时候起到的隔离的作用,本身的东西已经在里面,但是并没有看到。这是几个典型虚拟化实现的方式。
关于虚拟计算,拿VMware做一个例子,我们拿一台物理机,装上一个虚拟软件,VMware、Hyper-V,在上面切一些分区来安装不同的虚拟操作系统和Application,当你业务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可能会选择多个物理计算和多个虚拟机器。这时候管理就成为一种问题,可能就需要一个管理的套件,把底下的资源做成资源池,在资源池上可以部署这些应用,同时根据一定策略在线迁移应用,并不会受到影响。这是比较理想的计算虚拟架构的演示。
对于存储来讲,存储虚拟化是非常难的一点。大家可能都能感觉到,IBM的存储、EMC的存储、惠普的存储都是孤立的,如果这些存储有一些空间,想把另外一个存储的东西放到这里面,有时候操作性并不是很好。另外,当你原来买IBM,现在买一台HDS,管理起来是非常难的问题。我们现在谈云计算、云架构的虚拟化,存储是非常难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虚拟存储可以通过几种方式,一种是利用某种设备,把底层各种不同厂商硬件屏蔽开,像刚才谈到SVC,PlatformV,也可以起到隔离的作用,带来的好处,下端不管挂哪个厂商存储的设备,对于上面都有很大的资源池,但是这种隔离也会带来那些高级功能或者一些厂商本身特有的特色被屏蔽掉了。还有文件系统,比如我们在高性能计算里,有时候为了提高高的存储量,里面有I/O节点,上面提供NFS或者其它文件系统的访问接口,从客户端对它进行文件的访问。这种方式现在也逐步被云计算、Web2.0所接受。现在互联网公司往往会开发视频文件系统,通过文件方式支持底层存储虚拟化。还有一些方式,有一些数据库和应用要求访问不是文件访问,要求挂上设备进行快设备的访问,通过SUN进行分区,分成若干应用。我们负责存储的同志一会儿会详细给大家解释我们可扩展的文件系统。
网络虚拟化,我们在网卡上有两个技术,比如VMDq,SR-IOV,待会儿我们网络的同事会向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当你去分配一个虚拟机的时候,你必须给它分一个虚拟的IP,比如DHCP,比如我们在做网络一些子网的划分,其实这些都是网络虚拟化的手段。
虚拟化的发展方向,我们之前在谈虚拟化的时候更多的目标在于帮助我们去降低成本,合并我们的IP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这是我们最早虚拟化的初衷。虚拟化实施以后,很多人发现,虚拟化带来一些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麻烦,比如怎么调整资源,虚拟化发展的下一步是要调整灵活性,从而配合业务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业务都不是平均的,肯定有高峰和低谷,比如一个医院,早上起来挂号的人会比较多,半夜不会有人使用这个系统,业务肯定有高峰和低谷。基于我们的研究制定一些策略,根据这些策略调整我们的资源,晚上如果用的少就可以把机器关掉,虚拟机全部移到一台上,早上8点钟正常营业的时候,所有虚拟机全部运行起来,满足我现在的需要。看到这一点大家可能感觉到跟我们现在谈到的云计算有一定的关系。
(图)这张图是我三年前无在给客户讲虚拟化、数据中心内涵的一张图,今天拿出来也给大家看一下,这些东西和我们现在谈的云计算IaaS是不是一样。不管是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做成“磁化”的形式,在资源之上有资源供应系统,当我有新系统需要的时候可以重新部署。资源使用的情况,比如现在虚拟资源分配两个CPU,两个CPU已经满了,我们可以监控得到,同时报告出我现在资源利用率已经很高了,是不是再多加一个资源,资源的供应可以多分配一个。这上面是资源供应的工作流,当我新上来一个业务的时候,客户可能到一个制度的门户层上申请我需要多大的资源、多大的网络,这个资源通过一个工作流,比如首先看我们现在计算资源池里有没有这个资源,请求是不是可行的,资源供应系统会自动生成一套提供给他的虚拟环境,客户由此登录进去使用。这上面有一个Portal,无论是用户还是系统管理,都是通过Web2.0的方式管理所有这些资源,去利用所有资源。其实这些东西合在一起跟我们现在谈的IaaS基础架构是一个道理。大家讲云计算,其实云计算不是崭新的概念,只不过最近两年提出这个概念。它的应用早期在虚拟化的时候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通过我们计算资源的虚拟化,可以把我们整个数据中心做成什么方式呢?下面是共享资源池,在资源池之上是资源供应系统,上面是虚拟化环境,不管是ERP还是CRM,当应用需要多少的时候,可以通过共享资源池提供多少,如果现在不需要这么多计算资源,有一个自动回收的机制,多余的资源回收出来提供给其他的应用。我们的资源供应方式,你这个项目需要8路服务器的话,给你8路服务器,在这个时间点上你需要8个CPU我才给你配置8个CPU,这是资源供应方式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
虚拟化:向企业云演变。IDC定义为虚拟化3.0,当初整合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为目的的定义为虚拟化1.0。2007年当我们的FlexMigration技术出现以后我们可以灵活地调度资源,IDC定义为虚拟化2.0。现在我们谈云计算,其实就是一个自动化和资源动态的可扩展。云计算怎么理解呢?我觉得大家可以简单地认为它是虚拟化+管理+自动化,这可以理解成云计算。
云计算与相关技术,这张图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云计算。如果把云计算看成一辆车,车要跑起来必须要有轮子,这个轮子是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仅仅有轮子,没有动力还是跑不起来,只能当一个滑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动化、要有发动机,要有自动部署和回收机制,才能给我们整个计算力提供强劲的动力。另外,我要有监控和计量,跑到200公里就超速了,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是不是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你怎么样向他收取费用,这些东西都需要监控和计量。同时,你的服务需要有管理。就像我们开车,如果没有方向盘,如果南辕北辙,你想去南城,结果跑北城去了,我们要进行管理,为什么样的业务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同时,还要自优化,所有环境要动态部署,这些都不应该人工来做,否则虚拟化就跟以前的虚拟化一样,管理起来比物理机还要复杂。最后它有一个友好的界面,这些东西都有了以后,我们的用户可以通过Web上去申请资源,通过Web2.0上去利用它的资源,管理部门也可以利用Web2.0的接口,坐在自己的家里面,喝着咖啡舒服的进行所有的管理。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云计算各个层次的问题。
云计算架构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你的硬件资源要分享可以通过虚拟化,对计算资源进行管理是虚拟化管理,包括各种虚拟化软件的厂商,还有其它一些中间件的提供商。如何快速满足业务对资源变更的要求,业务的变化是有波动的,这种波动对资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种变化是每时每刻的,不可能靠人工去监控,所以必须要自动化进行监控,同时可以自动部署这样一套、生成这样一套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当他的业务完成之后,你没有回收回来,过了一年你还找他收钱,你的基础架构,包括你的每个虚拟机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这里有虚拟架构的生命周期管理。这是底层IaaS的要求。对于上面的应用层,我的应用平常可能有两个中间件就可以满足所有用户的需要。比如奥运会某天刘翔拿金牌了,全中国人民都上去点击,需要一百台机器来进行人工处理,怎么样动态拓展应用服务器、数据缓存。数据库层面,原来数据库是那个业务部门买一个Oracle,那个业务部门买一个思杰,云计算可以提供数据库层面的服务,当你需要的时候可以生成一个实例,当你需要扩展的时候,在数据库集群可以进行扩展,原来一台物理机作为一个服务器,现在当业务增长的时候,可能4台、8台,可以动态向外扩展。业务的隔离,很多基于云计算更大的一个障碍我看过很多调查,数据的安全性是很多客户所担心的,关于安全性方面有认证与授权、基于行、表、实例的隔离。
云计算架构对硬件的要求,比如我们一个云计算中心要求资源近似于无限,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要。对IT的要求是有大规模可扩展,带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另外,可信计算安全,节能高效虚拟化。英特尔在这方面有很多技术来帮助实现,比如我们的多核处理器、英特尔VT的技术,对虚拟化的支持,以及我们可信计算技术与加密技术,对安全进行隔离和保护。英特尔智能电源管理技术帮助我们进行检查。
虚拟化技术,因为上次跟大家做过详细介绍,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简单讲一下。英特尔虚拟计划,VT是一个总称,所有针对我们CPU虚拟化的技术我们称之为VT-X。VT-D是我们在芯片组里帮助我们提高I/O整个通讯的。VT-C是在我们网卡上面集成的一些技术,帮助我们提高通讯的效率。通过我们的VT-X、VT-D、VT-C这些对虚拟化支持的技术,使得我们可以构建灵活的基础架构,来帮助我们构建整个云架构的数据中心。
TxT技术,我们现在正在跟国内很多合作伙伴试图建立一些关系,在国外我们通过TxT和可信计算平台的技术配合来提供从底层物理机的隔离,中国有自己的标准。另外,AES-NI是基于硬件的加速,如果我们需要做加密的话,软件加密比硬件加密技术要好。
从虚拟化到云计算,云计算就是虚拟化+管理+自动化,对于它计算资源、虚拟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它什么时候需要增加、什么时候需要减少,我们管理和判断同时,自动进行动态调整,它还是一个基础架构云。
英特尔对云计算更强调的是它是一个平衡计算。将来我们的用户接入设备会各种各样,比如手机、冰箱、电视、车载都可能成为接入设备。如果我们底层对这些环境没有办法加以区分的话,所有内容都一样,你没有办法使用户获得很好的用户体验的话,这是我们做的努力。数据中心层面有公有云和私有云,对企业来讲,我们怎么在内容上进行计算,但是我们一些办公、一些Office一些东西,它的服务提供商来提供这些服务。但是这中间业务和数据是有连接和交叉的,比如我们提出将来云计算是一个平衡的计算,在公有云、私有云达到一个动态的调整。
上个月英特尔有一个很大的ODCA活动,我们在数据中心有很清晰的策略,包括数据中心的优化、基于开放标准的数据中心、英特尔CloudBuilder计划。数据中心优化可以从这个图上看到,一个数据中心有50%是计算,花费是用带Server上。另外一方面是能耗,接近75%的东西都是英特尔DCG可以给大家提供服务的,包括优化的芯片、优化的技术,我们的软件、优化的系统,甚至我们帮助客户提供一些数据中心如何搭建的建议。在国内我们帮百度功率密度提升40%。阿里巴巴的性能通过我们调优提高了6倍。
基于开放标准的数据中心简单来说就是高效、安全、简化、开放。通过服务器节点、统一的数据中心管理、新一代的数据中心网络技术、固态存储技术。今天我主要介绍这部分,接下来我的同事会给大家介绍网络和存储方面。
CloudBuilder是我们推广的软件计划,我们跟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一些云的研究,同时我们有测试床帮助很多客户进行一些先进云的研究和POC。我们在世界很多地方关于云架构的数据中心有最佳的部署实践提供给客户,帮助他们更好的Design这个数据中心。
简单来讲,英特尔不仅仅是做一个芯片,最主要的是通过产品优化、数据中心优化设计、软件优化、平台优化、能耗管理,以及适合客户端的云计算优化。时间关系我的演讲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存储系统产品经理周海明先生
周海明:跟大家谈一下存储。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内容是提升商业价值的存储战略。内容:爆炸性的数据增长带来的挑战;CIOs面临的来自存储的挑战;英特尔的存储解决之道;动态的融合和平台满足未来的需求;总结。
其实存储从来不是问题,从计算机发明开始,存储是计算最根本的技术。为什么今天变成了一个话题,或者说大家越来越多的关心存储怎么能够变成一个挑战,怎么变成一个热门的话题。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信息化数据的爆炸式增长。现在个人所使用的数据容量来讲,从gigabyte到terabyte都很长,再往上到terabyte、到Petabyte,到exabyte、zettabyte、yottabyte,其实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话题。从mega到tera还好,我们业界精英发展这么多年,存储计算基础、软件应用架构足够好,而且是最优化的。但是随着数据量的增长,从Mega到tera所带来的挑战是远远小于从terabyte到Petabyte,或者从Petabyte到exabyte,这个数据容量的增长带来的确实是一个新的问题,这才是一个最根本的,为什么说今天存储变成一个最热门的话题,无论是你企业的CIO,IPDC的主管,政府,当然还有个人,大家都在讨论什么才是一个最好的管理我这个数据的方法。
这是一个形象化的比较,2010年全人类数字化的信息放到一个DVD,这个DVD可以排成从地球到月球38万。IDC的报告到2020年,可以从地球到火星的一半。我们所有数据其实都是错的,最后总是证明是失败的,数据的增长量远远要超过我们的预期。所以给CIO所带来的挑战,容量是最根本的问题,容量带来这样的增长带来很多的性能,你的可用性、管理、效率和成本。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无论是企业也好、数据中心也好都要关心的,我们怎么在这样一个爆炸式增长的数据环境下能够达到人类智力很高的水平,能够管理这些数据,否则一大堆数据,你没有办法很好的管理,没有办法很好的去落实。
刚才讲的是为什么存储变成一个话题,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数据的爆炸性增长。第二,从业界来讲,为什么今天英特尔特别在数据中心事业部三架马车,计算、存储、网络特别谈存储的重要性,是因为英特尔领先整个行业,看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英特尔开放式的战略,能够给整个业界提供很好的基础。在这样的跳台之上来回答刚才所看到由于数据爆炸性增长所带来的一些挑战。
英特尔在很多年存储的经验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把存储和服务器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融合,它能够解决扩展性架构,提供了很好的可扩展的架构,同时可以和网络架构做很好的配合。作为一个业界标准,可以更容易的获取或者硬件的门槛会降得更低。另外,很热门的云存储或者说企业云的概念之下,可以很容易的利用横向可扩展的平台或者解决方案来回答刚才对CIO所提出来的挑战。
(图)这里只是一个形象性的示意图,把服务器和存储弄成统一的平台。
(图)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存储的这些协议,从最下面到最上面,它对处理器处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里英特尔架构能够很好地满足对于存储处理能力不断增长的需求。业界领先者快速跟进英特尔这样一个策略,一些主要厂商都非常赞同和认可英特尔对于融合平台的思路,他们在实际商业化的产品里也贯彻了这样一个思路。
在这里只是简单的给介绍一下英特尔怎么从存储的角度看云计算、云存储。我们希望能够在统一的英特尔架构平台下尽可能回答不同需求所带来的要求。(图)这张图上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有一个面向应用的存储,这是比较传统的,我们针对Performence的存储。还有一个是面向容量的存储,专门提出来,其实就是一个加强你理解,如果我们不在存储业界进行这样的变革,我们现有的存储硬件架构和人类智力所能达到的软件处理能力和那些协议是远远满足不了爆炸式数据增长的要求。在这里看到一些语句,面向容量,正是因为这是一个起点,希望构建英特尔架构来应对这样一个起点。
给大家总结一下,第一,反复强调数据爆炸性增长远远超过大家的预期,CIO的预算未必。如果说钱从Terabyte到petabyte也是这样一个增长量的话,就是今天的存储设备,不用改,今天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非常完美,二三十年的发展,所有协议都非常好,能够解决所有动态平衡和配置,如果你的钱足够,今天假如说我是某一个网站的CIO,如果我的数据增长几千倍,我的CEO给我的钱也是几千倍,那就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你的预算不够跟上,所以才需要有这样一个起点,来重新审视过去二三十年对于存储在硬件、软件上的发展结果,重新审视今后二三十年怎么样为大家服务。对英特尔来讲,动态可靠的架构,英特尔架构平台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高效率的处理能力,英特尔架构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创新,英特尔一直在业界提供创新,希望能够提升各行各业在这块的商业价值。我的介绍就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问。谢谢!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经理齐炜先生
齐炜:大家下午好,杨光给我的要求是要准时完成。我在英特尔负责两部分,一部分产品是以太网的产品。刚才两位同事讲,无论是服务器,还是存储,今天都需要通过以太网的网络来连接。我负责另外一部分是固态硬盘,固态硬盘在数据中心里会用在服务器端和存储端。我先给大家介绍英特尔最新的一些网络技术。
英特尔整个以太网技术有四个最主要的支柱。第一,多队列的技术。这是专门针对今天英特尔服务器多核处理器,我们在今天英特尔以太网产品里面,像千兆的以太网芯片,每一个会有16个队列,每一个以太网的端口有16个队列,在万兆的产品上会有128个队列,这么多队列做什么用呢?这些队列可以和今天CPU的多核去做队列,通过这个队列和CPU核去做对应,有很多应用可以同时平行处理,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今天多核处理器平台的性能。第二,虚拟化。虚拟化会是整个业界很热的话题,刚才同事已经介绍了虚拟化,有专门基于网络的虚拟化技术。我们虚拟化技术从五年前第一代I/OAT加速技术,到两年前的VMDq,到今天的SR-IOV,这个对我们性能的提升会有多大的帮助。第三,存储。由于数据量的增加,存储在整个企业架构里也会不断增加。今天我们在最新的统一网络架构里面,我们会在支持EEDC标准的基础上,我们也支持基于光纤的以太网FCoE,未来我们会把基于光纤的以太网FCoE和今天在局域网能够非常简单的、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第四,今天大家都在环保,所以我们在以太网技术,下一代会支持EEE,在这个平台上所有跟网络相关的都会朝着环保的方向发展。
(图)有谁看过这样恐怖的机房?可以看出,今天数据中心最大的问题是I/O能力的复杂度在增加。英特尔出了Nehalem处理器之后它的性能提升了,性能提升之后会把很多之前部署在十几台的服务其整合在一台服务器上。可以看到有15:1整合的效果。把那么多应用整合在一台服务器上,已经有客户发现,传统的标配,端口就迁到了服务器版,它的带宽不够,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再加双端口的,增加千兆板之后,这些端口的整合会是个问题,那时候线会更多,原来一个服务器两根线,现在四根、八根线。在4路服务器上性能会提升,会有更多的应用,所以需要更多的带宽。在4路服务器上,超过47%多路服务器需要虚拟化。今天在整个数据中心你会要求要有端口的聚合,要有更高的带宽,要有统一的管理,今天在很多应用上都需要有更高以太网的要求。我们看到万兆的以太网会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图)这是虚拟化的一个例子,会把原来10根千兆,今天用2根万兆代替。可以看到在每一个服务器的机位上,跟I/O相关的功耗可以降低45%,你的线缆、交换机的端口可以减少80%,整个架构的成本可以降低15%,如果你在这上面能够跑FCoE之后整个架构成本会降低25-30%。今天大家会说万兆是好东西,可能最大的障碍是价格。
这是在去年第四季度的预计,预计今年整个万兆端口会达到500万,万兆的价格一直在下降,每一个万兆端口在5000美元,在2012年会降到500美元。从整个万兆端口来看,最主要的出货还是万兆的光纤。(图)绿色这个很大一块是在刀片服务器里面配的万兆子卡,另外一块成长的是红色部分,就是铜缆,铜缆会有两种价格,主要是用在数据中心的单个机位的主机。大家刚才看到万兆的价格在不断下降。如果用铜线,这样的价格比光纤还要低1万。GBASE-T以前一个最大的障碍其实是功耗,第一代每一个端口是25瓦,到下一代每个口15挖,到今天每个口可以做到10瓦。在下一代,在“MOni”平台上,把10GBASE-T做到一个芯片里,这个产品已经在下一代平台上集成。明年在万兆市场上会有非常大量的服务器产品出来,而且价格会相当有吸引力。可以看到我们每一代产品以30%的速度的价格在下降。
下面我详细介绍一下每一个机制,VMDq,主要利用我在以太网的虚拟机,然后把这个去做对应。VM层需要把这个队列里的东西拷贝到VMM层,VMM层再把东西拷贝到上面的虚拟机上。这种应用已经比上一代所有处理器需要用VMM层来处理。再看现在的SR-IOV,SR-IOV需要做的是VMM层,第一次我帮VM和以太网端口里的队列建立连接以后,以后所有的数据和VM可以直接传输,VM层的开销会是最低的。
这是CITRIX,一家做虚拟化解决方案的厂家,在它的系统里面增加了虚拟化,原来我们没有SR-IOV的时候,带宽是3点多,在系统上加了英特尔S520,加了双口以太网端口以后,带宽超过15G。新的基于网络的虚拟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MCRV,在里面增长最快的会是LaaS,这是IDC的预测,到2013年整个基于以太网的存储会占75%的比例。下面看一下FCoE的部署会给系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传统的我在网络上会有局域网,在服务器上你需要以太网的端口和以太网LAN的系统做连接,我另外需要插一块光缆,这上面会有两块,除了更高的成本之外,在服务器系统资源的开销会非常大。如果用英特尔最新的万兆以太网卡的话,在上面不需要再插光缆,你的局域网以及光缆系统都可以通过这一个以太网端口完成。它的机制是把光缆包再加上以太网的端口在以太网上传输。今天为什么可以在以太网的网络里传输?是因为今天EEDC的标准,保证你在网上传输的时候可以对带宽进行分割,把专门带宽保证给存储应用,就像你今天在北京的马路上划一个专门的车道,还有警车开道路,保证传输有带宽保证,而且不丢包。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固态硬盘的整个趋势。这是IDC的一个统计,预计从现在到2014年整个SSD的出货量是11倍的增长。在企业级市场每年会有70%的成长,在中国市场去年到今年基本上是10倍的增长,所以我们会大幅度领先于业界平均增长速度。
从今天SSD接口来看,相信75%还是SATA接口,其他的会有PCIE接口,会有SAS接口,会有光缆的接口。今天在国内部署最多的会是企业级客户,是互联网的客户。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英特尔公司在两年前推出固态硬盘,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过去的六年间整个处理器的性能提升了175倍,但是整个硬盘的性能只提升了30%。所以今天在很多计算平台里,你的硬盘系统,无论是台式机,还是服务器,你的硬盘系统都不会是最大的硬件。固态硬盘给它很好的性能、比较好的性价比、更好的可靠性,一种是会替代传统的硬盘,另外一种会把固态硬盘和传统硬盘之间进行搭配,提升你的系统,同时会有非常好的价格。
今天的产品基本上分成两大类,一个是SLC,有32GB和64GB,明年我们会推出大容量的企业级MLC,它会达到和今天的SLC同样的I/O系统,同样的容量要求,同时会有更大的容量、更低的成本。在MLC部分我们会有2.5寸、1.8寸。容量上今天有40G、80G、120G、160G。大家如果留意的话,我们有一个叫彩盒包装,里面配了3.5寸的托架,你可以把SSD装在我们配的托架,再把这个托架装在今天的S机上,,在使用的时候会比较方便。
在很多应用场合下可以看到,在某个系统应用环境下面可以节省你的整个成本。原来系统配了30个160G的SAS,这种环境下它的效率是相对比较高的。如果我用22个160G的SSD,容量会是基本相当,在容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它的性能,13.5倍,非常讲究性能会看IOPS,就是每秒能够处理的I/O速度,这在实际应用里会是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会增加166K。另外很重要的是功耗,因为今天每个固态硬盘的功耗是传统硬盘的1/10功耗。在国内我们有客户在部署CDA的时候,在国内一级城市和二级城市部署CDA,他们统计过在一个产品差不多三年生命周期里,TCO可以降低70%。有几个原因,一是同样一个服务器会比今天用传统硬盘的,处理起来单位时间可以响应更多的用户。二是在你的机房里空间会节省、电费会节省,整个算起来,TCO的降低会非常多。最讲究性能的地方会是金融系统,这是瑞银做的,我们可以看到28个160GMLC来搭这个系统,可以达到10个GB每秒的带宽。英特尔这个系统搭起来只要20K,2万美金。其它的需要200K。这是CDA部分,原来它需要用4个SATA盘,今天只要3个SATA盘加一个MLC,传统的硬盘和MLC的搭配。每一个服务器交易的性能会提升三倍,同时功耗会下降。
今天英特尔在以太网,固态硬盘在今天的数据中心里会提供非常好的方案,你可以提升性能,在虚拟化、在网络部署上面可以满足你这些要求。用10GBase-T可以以更低成本换到以太架构,同时用到固态硬盘之后你会有更高的性能,有更好的可靠性。还能够大幅度降低你整个的TCO。我就简单的花20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
Q&A
记者:我想问一下有关万兆网络的问题,其实英特尔万兆网卡出来的时间很长了,但是价格一直比较高,我们也一直在关注。企业未来在什么时间段网卡芯片能降到比较合适的价格,在英特尔服务器整机上会陆陆续续来配套?
齐炜:今天在下一代Romley平台上已经看到MLC和服务器厂商已经把万兆以太网芯片一起集成到服务器上了,可以在明年Romley平台出来的时候可以看到相对低成本的万兆产品出来,可以在市场上看到。
记者:刚才英特尔这边也提到Hadoop架构,实际上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在谈这种架构,这个架构在存储这块,像Facebook一个数据可能要备份三次,带来很大成本上的挑战,像互联网企业都碰到这种问题,这种超大规模的数据,像PB级的需要备份三次,未来的成本太大了,将来会不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周海明: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确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成本一定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数据爆炸性的增长所带来的挑战就是成本问题。这个问题从英特尔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今后横向可扩展的架构,基于英特尔架构服务器的平台在做横向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是能够很好的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横向可扩展是以标准的存储服务器作为一个基础的模块,它通过横向扩展方式来进行扩展。在软件方面配合多种并行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来处理数据关系。
张振宇:我补充一点,这种并行可扩展的存储,上端是通过一些文件系统,下面对底层硬件要求并不是很高,你可以采用一些廉价的盘,我们往往在并行文件系统下面还会结合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比如那些重要的、经常访问的数据会停放在一些比较昂贵的、性能好的磁盘,同时像一些归档的会放在比较便宜的盘里。在生命周期管理里也可以定期的、按一定策略进行归档或者放在离线产品上面去,离线产品相对来讲是最经济、最便宜。
记者:英特尔下一步会做SAS接口的SSD吗?
齐炜:目前还是和产业内的伙伴合作。
杨光:我们今天“云中漫步,开放为助”媒体训练营到此就结束了,也再次感谢各位媒体,当然也感谢英特尔这边的几位发言人,谢谢大家。这次其实只是我们在今年的一个回顾,以及未来的一个展望。今天比较正式的部分到这里就完美的划上了句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