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的异军突起,企业级服务器对计算速度及功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复杂的数据库处理能力、繁重的科学数据计算以及各种庞大的网络服务需求都对服务器处理器的芯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9月,英特尔推出了至强7300系列服务器处理器芯片,推动了4核处理器的发展和应用。时隔一年,2008年9月22日,英特尔在北京发布了7款45纳米英特尔至强7400系列处理器产品,首次将6核服务器处理器带入了我们的视野,也为正在处于迅猛发展期的互联网行业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根据发布会上英特尔提供的数据,英特尔至强7400系列处理器可在一个处理器芯片上最多提供6个处理核心以及16MB共享缓存。也就是说,至强7400系列处理器是一款6核处理器,而且也是英特尔第一个使用整体封装设计的芯片,6个核心是封装在同一个硅片上的,而此前英特尔双核以上的所有产品都是将单独的硅片封装在一起的。相比单独封装的多核产品,7400系列在多核之间的传输速度显然更快而且更稳定。
同时,基于至强7400系列处理器的服务器平台可以支持最多16个处理器插槽,以提供高达96个处理器核心的计算能力。不过,由于受到操作系统的限制,使用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在单一的操作系统环境内最多支持64个核心,而目前被大多数服务器采用的Linux操作系统环境则没有处理器数量的限制。
根据英特尔的介绍,随着45纳米高k制程工艺,以及使用铪基高k金属栅极技术重新设计的晶体管的采用,使得全新英特尔至强7400系列处理器可以在更低的能耗下提供更为强劲的性能。而根据国外媒体的测评结果,在某些应用中,至强7400系列处理器平台能够在功耗降低10%的同时取得近50%的性能提升,同时对7300系列平台和芯片组保持良好的兼容性。这或许是因为相比上一代的7300系列服务器处理器,7400系列的设计理念已经有所变化。7300系列属于高功耗高瓦特的处理器,而7400系列采用的是低功耗设计,功耗大大降低。同时,根据英特尔的服务器处理器发展路线图,7400系列将会成为这一代服务器处理器的最后一款产品,此后英特尔将转战Nehalem平台,推出新的Core i7系列处理器。
英特尔的部分服务器合作伙伴将陆续推出基于英特尔至强7400系列处理器的服务器,其中包括戴尔、富士通、富士通西门子、日立、惠普、IBM、NEC、Sun、超微、优利的四路机架式服务器,以及来自Egenera、惠普、Sun和NEC的四路刀片式服务器以及IBM、NEC和优利的可支持扩展至16路的服务器。
同时,英特尔在CPU市场的强劲对手AMD虽然在推出6核产品时落后于英特尔,但AMD的产品路线图已经计划到了2010年。2009年底,AMD基于6核设计的“Istanbul”推出,将应对Intel的Dunnington六核处理器,采用45nm工艺和6MB三级缓存。2010年开始,AMD的服务器处理器将进入全新的Socket G3平台。首先登场的是Maranello和Sao Paulo,Maranello拥有12核心和12MB的三级缓存,Sao Paulo拥有6核和6MB L3缓存。
随着英特尔和AMD的明争暗斗逐渐升级,服务器处理器的速度和技术也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